带给我做妈妈的最佳创意

本文Tag标签:做妈妈/最佳创意  

时间:2006年12月31日11:19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【作者:甜夏】 


  一次和朋友聊天,谈到做父母的艰难时,我们感叹:世界上任何工作和职业都需要学习和文凭呢,为什么做父母这么重要的事情却必须依靠天生的本能?!现在中国基本上都是一家一个孩子,等到终于通过养这个孩子从生手练成了熟手,却英雄没有了用武之地.而现在的孩子娇嫩聪明,让父母每每面对层出不穷的难题真不知该如何下手。有时纵然想和孩子斗智斗勇,却因为没有经验,在每每该坚持的地方放弃了,却又在该忽略的地方认真起来,于是父母们就只能永远将自己的翅膀撑着,只为了让下面的孩子安然入睡。

  可是,总应该有养孩子圣经吧,不止是教如何喂养孩子。而是和字典一样,将养育孩子可能碰到的问题会聚在一起,只要碰到问题,就去搜索一下并对症下药,那该多好。而且字典是工具书,没有高深的儿童教育理论,但确确实实和执行手册一样,让父母们碰到问题就可查询,一查询就可应用。这样的书应该是初级父母们最需要的救命稻草了。

  结果,就看到了这本书——《养育孩子锦囊妙解》(1001条养育难题解决方案)。初看到这本书时,我并不太在意,为了教育孩子,我已经翻过了太多的书,结果不是觉得曲高和寡——虽然有理,去无法应用;就是虽想应用,但是家长却需要付出太多。而这一本却很有趣,通篇都是养育孩子会发生的实际问题,我随手一翻,就看到“孩子丢三拉四怎么办”。而这时,我的孩子正屡屡犯这样的错误,橡皮什么的每天都丢,甚至这么冷的天,外套还丢在学校找不回来。于是决定好好学习一下,这个解决方案先简单分析导致此事屡屡发生的原因,就是“对孩子来说,健忘也是一种消极的争取关注的方式……”。那么该怎么办呢?比如老是习惯性忘做作业的孩子,不要包办孩子的作业提醒功能,而是让他自己去承担忘记做作业的结果——老师的惩罚以及自己的羞愧。这一点倒是和日本一个教育专家的看法一致。他的教育方针是顺其自然,按照他的理论,给孩子一段时间去自我做主,自我适应,孩子就会自立并保持生活中各项事务的平衡。而本书的例子也很有趣:一个孩子老是忘带午餐,一天他回家和妈妈说:‘如果我忘了带午餐到学校,你又没给我送的话,以前我会生气;现在问题解决了,老师觉得我可怜,给了我钱买吃的。同学们把他们不喜欢吃的也留给我,我就不饿了。’她妈妈并没有生气,而是表扬她很机灵,也欣赏她的解决方法,但还是追问‘有没有什么办法来提醒自己带午餐’。但孩子很有趣,回答:‘每个人都会忘带东西。虽然我忘带了午餐,但并没有挨饿。这不值得操心!’看完这个案例,我就读给旁边的儿子听。儿子很认真听完,说:“是呀。每个人都会忘带东西的,妈妈你也不是老忘带手机吗?有一次我想问你问题,打了很多个电话也找不到你。”“哦”“最后我不就不找你了,自己想办法做呗。”“可是丢衣服怎么解决呢?我可不能老是花钱给你买新的,预算有限。”“那我就穿旧的,就是小了点。”“可还是不解决丢衣服的问题呀。”“嗯。那就让我冻着呗。也许吃点苦就记得了,反正那么近也不会被冻死。”我非常诧异他能说出这么老道的话,仔细一想,这好像是我常说的,诸如“我真不应该如何如何,也许让你吃点苦才知道大人对你多好。”也许孩子真的应该是顺其自然成长的,犯错,改正,再犯,再改。而我们做父母的只能在其中起到引导和配合作用,真正去干涉的结果并不好。这样思索后我并没有再去唠叨丢衣服事件。但是两周过去了,孩子的外套都好好穿回来了。也许,我暗暗想,当父母不再焦虑孩子的某种行为后,孩子对持续这种行为也就丧失了兴趣。毕竟,无意的行为会自动消失,而有意的行为因为丧失父母关注,孩子也会转换新的行为。

  这本书里还有个有趣的育儿道理,就是越少唠叨,越多受益,简而言之是“行胜于言”。和三人成虎不同,因为我们做父母的总说“不……”,已经让孩子产生了顽固的抵抗。关于这个“不”,书里在“恼人的坏习惯”一节中提到:如果你让自己别去想大象会怎么样?那你的脑海里就老是在想大象。联系到养育孩子来说,也是一样。我们总是在限制孩子做不好的事情,也阻止他们去花笨力气做原本简单的事情。其结果,孩子反而对“老虎”有了兴趣。最后的结果就是我们越严加管教,孩子对“老虎”的兴趣就越浓,而他们的兴趣越浓,我们做父母的也就越愤怒,终于导致了一个恶性循环。

  但是在众多的解决方案中,始终都贯穿着两条核心思想,就是:处理任何事情都要保持自己和孩子的尊严,做父母的教育孩子要牢记长远目标。这两句话对父母来说,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。中国的父母往往喜欢用权威来压制孩子,最喜欢的就是乖孩子,我也不例外,每每在循循善诱没效果时,或者心情不好、时间紧迫时,就开始强制孩子。而这不仅导致孩子的内心反抗,而且也一点点瓦解了我们和他的尊严。而一味惩罚孩子,也只是让孩子暂时低头,对长远目标并没有好处。“没有不好的孩子,只有不好的教育。”看了这本书真感到惭愧,孩子出现的问题,其时还是做父母的教育问题。我记得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之一,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,就一直是个“差生”。在他获奖后的记者招待会上,小柴昌俊向人们展示了他的大学成绩单。16个科目中,拿优的只有2项,而且还是那种只要去上课就能拿到“优”的实验科目。但就是这样的差生,却获得了最让人关注的诺贝尔奖。我们教育出现的问题可想而知了。

还有疑问吗?请留下您的问题,15分钟内回答您!